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中药方剂 > 正文 >>

九仙散
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:九仙散

【 处方 】

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阿胶 乌梅各30克 贝母15克 御米壳24克(去顶,蜜炒黄)

【 制法 】

上药为末。

【 功能主治 】

治久嗽气血两虚者。

【 用法用量 】

每服9克,开水调下。嗽止则服。

【 摘录 】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

《银海精微》卷上:九仙散

【 别名 】

九仙饮、九仙丹

【 处方 】

黄芩、荆芥、甘草、赤芍药、菊花、川芎、当归、木通、白芷各等分。

【 制法 】

上为末。

【 功能主治 】

心经虚热,小眦赤脉传睛,眼通红,久不退。

【 用法用量 】

九仙饮(《眼科全书》卷四)、九仙丹(《眼科全书》卷六)。

【 摘录 】
《银海精微》卷上

《儒门事亲》卷十五:九仙散

【 处方 】

九尖蓖麻子叶3钱,白矾(飞过)2钱。

【 功能主治 】

咳嗽痰涎。

【 用法用量 】

上用猪肉4两,薄批,棋盘摊开,掺药2味,荷叶裹,文武火煨熟。细嚼,白汤送下,后用干食压之。

【 摘录 】
《儒门事亲》卷十五
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:九仙散

【 处方 】

人参1两,款冬花1两,桑白皮1两,桔梗1两,五味子1两,阿胶1两,乌梅1两,贝母半两,御米壳8两(去顶,蜜炒黄)。

【 制法 】

上为细末。

【 功能主治 】

一切咳嗽。

【 用法用量 】

每服3钱,白汤点服。嗽住止后服。

【 各家论述 】

《中医方剂学》:本方主治久咳不愈,以致肺气耗散,肺阴亏损之证。久咳不已,伤肺伤气,用人参以补气,阿胶以补肺;喘则气耗,用五味子之酸收,以敛耗散之肺气;益以乌梅、罂粟壳敛肺止咳;复用款冬、桑皮、贝母止咳平喘,兼以化痰;桔梗载药上行。合用具有益气、敛肺、止咳之效。凡咳嗽经久不愈,气耗阴亏,咳喘自汗者,本方较为合适。若痰涎壅盛,或外有表邪者,切勿误用,以免留邪为患。

【 摘录 】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

《活幼心书》卷下:九仙散

【 处方 】

柴胡(去芦)2两,苍术(米泔水浸一宿,去粗皮,滤干锉片,用火炒至微黄色)2两,赤芍药6钱半,荆芥6钱半,甘草6钱半,麻黄(不去根节)半两,川芎半两,薄荷(和梗)半两,旋覆花(去老梗)3钱。

【 功能主治 】

诸目疾,不拘岁月远近。

【 用法用量 】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钱,水1盏,加生姜2片,葱1根,煎7分,不拘时温服。

【 摘录 】
《活幼心书》卷下

元·《卫生宝鉴》:九仙散

【 组成 】

人参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桔梗、五味子、阿胶、乌梅各一两(各30克),贝母半两(15克),御米壳(罂粟壳)八两(240克)。

【 用法 】

上药共研为细末,每服三钱(9克),每日两次,开水送服。亦可水煎服,按原方比例酌定。

【 功效 】

敛肺止咳,益气养阴。

【 主治 】

主治肺病迁延,气阴亏耗之久咳,症见久咳不已,倦怠汗出,痰少而黏,舌红苔少,脉虚数。

【 临床应用 】

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干咳、喉源性咳嗽、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病症。

1.慢性干咳:本方加减治疗39例慢性干咳毫者,疗程不超过12日,以咳嗽次数和程度为疗效标准。结果:痊愈35例,有效3例,无效1例(《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》1999年第2期)

2.喉源性咳嗽:本方化裁治疗喉源性咳嗽73例,治疗最短1日,最长5日,以咳嗽及其他症状为疗效标准。结果:痊愈60例,显效8例,无效5例,总有效率93.15%。(《四川中医》2000年第8期)

3.慢性支气管炎:用九仙散合六君子汤、金沸草制成膏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2例,疗程20日。以咳嗽、咯痰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X线检查作为疗效标准为准,结果:显效10例,好转31例,无效11例,咳嗽、痰多、气短、汗出等症状明显改善。(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2000年第7期)

【 方解 】

本方以罂粟壳敛肺止咳;五珠子、乌梅敛肺养阴;人参补益肺气;阿胶滋养肺阴;款冬花、贝母止咳化痰;桑白皮降气清热;桔梗宣肺祛痰。全方以敛肺养阴、益气扶正为主,兼以止咳化痰,临床常用于肺之气阴亏虚,如咳喇挟有外邪,或痰热邪实为主而气阴不虚者,均不宜应用,以免“闭门留寇”,而致咳嗽加剧,肺气闭塞。咳甚。加紫菀、枇杷叶;气虚甚者,加黄芪;阴虚潮热加百合、麦门冬、地骨皮等。

【 现代研究 】

临床报道也见用于治疗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百日咳、腹泻、肢体疼痛等疾病。对本方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。本方中罂粟壳含有阿片类生物碱,有抑制呼吸中枢,降压,降低胆道、肠道、膀胱平滑肌兴奋性及镇痛等作用,过量的使用,可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、低血压、便秘、尿潴留等副作用。因此在临床应用中,应严格按照雪家规定的安全剂量使用,并注意控制服药疗程。

【 方歌 】

九仙散中罂粟君,五味乌梅共为臣,参胶款桑贝桔梗,敛肺止咳益气阴。

【 摘录 】
元·《卫生宝鉴》